鬥魚生寶寶好easy!
如何繁殖鬥魚?(準備篇)
一般養鬥魚,都是單隻或隔離養殖,避免鬥魚互鬥傷亡,但若想嘗試鬥魚生寶寶的樂趣,可以試著養殖一對鬥魚,關於鬥魚繁殖有哪些秘訣和注意事項?快來看看!
台灣鬥魚和泰國鬥魚最大的不同是,泰國的同種之間的打鬥是非常激烈的,如果沒有比較大的空間,或是合適的躲藏地點讓打輸的一方躲的話,輸的一定會被打死的,所以泰國鬥魚在配對上也是一樣有攻擊性的,公魚如果不喜歡母魚的話也是會把母魚給打死的。
適合鬥魚繁殖的環境
1.水溫、水質的要求
比較鬥魚繁殖的水溫,約在26-30度左右,夏天又較冬天較容易繁殖,公魚在夏天較容易吐泡巢,在冬天如果想繁殖,建議使用加溫器較好。
鬥魚基本上對水質的要求並不高,在水的酸鹼度以弱酸性pH6為佳,以目前台灣的水質來說,鬥魚均可以繁殖成功。
2.魚缸的選擇
在選擇繁殖的魚缸,比較適合的大小大概是一尺缸,太大在繁殖上不易成功,帶太小的魚缸,很能會發生母魚閃躲空間不足,而導致死亡。
3.魚缸環境佈置
在佈置繁殖環境上,裸缸繁殖需放一些水草或佈置物品,可讓生產後的母魚閃躲公魚的攻擊。水草的選擇上,水芙蓉是不錯的選擇,可以吸附公魚所吐的泡巢。
水位大概在15公分上下較為適當,建議不要有水流,或水妖精打氣,最好是靜水的狀態。
為了防止繁殖時公母魚追逐時,將公魚所築的泡巢弄散,可以將保利龍杯切一半放在水面上讓公魚在裡面築泡巢,便可以防止。
繁殖時需注意:
當放母魚下去繁殖時,除非出現以下情況,否則不要將母魚輕易撈出!
1.公母魚繁殖特徵消失時:
母魚垂直紋消失,公魚不再吐泡巢,再等個一到兩天公魚,還是不吐泡巢,建議可以重新開始。
2.母魚過於強悍時:
公魚被母魚追咬時,建議需重新來過,或是換體型小一點的母魚再來一次。
3.母魚被攻擊嚴重時:
母魚被追咬到真的受傷累累了才撈出,不然不輕易撈出。否則前面的培養工作就功虧一潰了。
4.繁殖前的水質需注意:
還沒放母魚之前,建議每天清除魚缸內的雜物、排泄物,保持水質穩定,或是放一些消化菌來控制水質,但開始放下母魚到撈出公魚這段時間,建議不要再進行魚缸清潔的動作。
5.繁殖前須將公母魚餵飽
種魚要繁殖前半個月,最好能夠特別給他們多吃一些比較營養的餌料,和較大的生活空間,培養他們的體力,能夠讓種魚的繁殖機能健全,和降低種魚因體力衰弱而中途暴斃的可能。